根據(jù)Veson Nautical旗下大宗商品市場情報提供商 Oceanbolt最新報告,過去兩年中國通過海運進口的煤炭份額急劇下降,已從2015-2022年間的93%下降到2023-2024年的76%。
報告指出,盡管中國總體煤炭進口量在2023年猛增62%,達到4.73億噸,但海運進口僅增長45%。該數(shù)據(jù)表明全球貿(mào)易流發(fā)生了巨大變化,中國希望擺脫對傳統(tǒng)出口國的依賴,實現(xiàn)供應多元化,并利用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,從其他來源購買低價煤炭。
澳大利亞“失意”
澳大利亞的煤炭出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一度深厚。然而,自2019年以來,澳大利亞在中國煤炭進口市場的份額已從26%驟降至2023年的11%。這一趨勢背后的核心原因是澳煤禁令的歷史遺留效應。
盡管2023年貿(mào)易恢復后,中國對澳大利亞動力煤的進口有所回升,但煉焦煤的情況卻極為慘淡。2023年,中國僅進口了280萬噸澳洲煉焦煤,與禁令前相比暴跌91%。
俄羅斯崛起
報告指出,俄羅斯是中國日益增長的煤炭供應國。2019年,俄羅斯在中國煤炭進口市場中的份額僅為11%,但到2023年已飆升至22%。這種變化與俄烏戰(zhàn)爭及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密切相關。
Veson Nautical 高級海事分析師 Mikkel Nordberg 表示:“由于全球需求減少,買家有限,中國抓住機會以折扣價購買俄羅斯煤炭。因此,俄中煤炭貿(mào)易激增,2022 年增長 20%,2023 年進一步增長 50%,達到 1.02 億噸?!?/p>
根據(jù)他的說法,2022 年至 2023 年間,俄羅斯對中國的煤炭出口增長了 3400 萬噸,但其中只有 1870 萬噸是通過海運運輸?shù)?,這意味著 1530 萬噸是通過陸路運輸?shù)?,進一步削弱了海運市場的增長潛力。
蒙古“異軍突起”
作為中國煤炭進口市場的新貴,蒙古正憑借不斷升級的基礎設施打破瓶頸。蒙古約90%的煤炭產(chǎn)量用于出口,而其最大買家正是中國。
據(jù)蒙古煤炭協(xié)會稱,該國每年的煤炭產(chǎn)量潛力高達 1 億噸。然而,這種能力受到邊境基礎設施和海關程序的限制。2023 年,蒙古采取了重大措施來提高其煤炭出口能力,包括開通一條連接其煤礦和中國邊境的新鐵路線。
2023年,蒙古煤炭對中國出口量激增125%,達到7000萬噸,2024年迄今再增長了27%。其中75%為煉焦煤,這使得蒙古成為中國煉焦煤的第一大供應國,占比高達53%。
陸路供應鏈的崛起,正在快速擠壓澳大利亞在煉焦煤領域的市場份額,同時也直接取代了傳統(tǒng)的海運模式。
海運煤炭的“噸海里損失”
隨著陸路運輸?shù)臄U張,中國的煤炭運輸需求正從海運逐步轉(zhuǎn)向陸運。這種轉(zhuǎn)變對散貨航運市場造成了直接沖擊。按照報告測算,2023年,陸運煤炭量的增長導致全球噸海里需求減少了1%的增長潛力。
尤其是對海岬型和巴拿馬型船而言,這種趨勢顯得尤為刺眼。以巴拿馬型船為例,2023年第三季度的運費表現(xiàn)不及超靈便型船,且往年第四季度的季節(jié)性反彈也未能如期而至。這一切都說明,陸運煤炭的崛起,正在重塑全球散貨航運市場的供需格局。
在海運圈聚焦看來,從澳大利亞的失落、俄羅斯的擴張到蒙古的崛起,中國煤炭進口模式的轉(zhuǎn)型不僅是供應鏈優(yōu)化的結果,更是一場地緣政治博弈的延伸。通過分散進口來源,中國不僅減少了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,還在國際能源市場上以更靈活的姿態(tài)應對不確定性。
然而,對航運業(yè)而言,這卻是一個復雜的局面:傳統(tǒng)的海運需求受到打壓,噸海里需求下滑,而新興的陸路運輸模式則帶來基礎設施與物流效率的競賽。在未來的市場發(fā)展中,航運業(yè)需警惕這一“陸路化”趨勢對散貨航運領域的長期影響,同時尋求新的增長點。